这幅图摄于2019-11-22,也算是我第一次认真地拍摄星轨~当时摄影群里有朋友提出想去拍旧金山沉船星轨,琢磨着自己虽然也拍过几次银河之类的,但是星轨我还是新手中的新手,正好趁着这次机会去学习一下。写这篇博客也是因为想给自己做个笔记,毕竟摄影中很多经验技术很久不碰就很容易忘记的。
之前拍过一次星轨,但是唯一拍过的两张照片惨不忍睹。
这两张的问题在于:
- 第一张前景全暗,没有层次;另外星轨太密了,主要原因是曝光时间太久以及光圈太大。在知乎上有一篇星空拍摄指南提到了“88原则”, 也就是光圈f/8,感光度iso 800,这样能尽可能的减少画面中的星星又保留最亮的那些;
- 第二张前景如果是个灯塔感觉会好很多,星星也有点突兀,不过毕竟当晚其实不是来拍星轨的哈哈哈哈。
好了话不多说,我来讲一下这副沉船星轨的拍摄流程吧。
前期准备
器材
我使用的器材是 sony A7M3 以及 16-35MM GM 镜头,A7M3 的高感非常不错而 16-35 GM 镜头在16mm端能提供非常大的视野,拍摄这种远近景就会产生较强烈的视觉冲击。三脚架我用的是曼富图MT055CXPRO3脚架和MHXPRO-BHQ6 XPRO的球头,这个脚架其实挺重的所以如果有很长的hiking要走我一般是用旅行脚架,不过这次下车后走3分钟就到了拍摄的地方。它的优点是很稳,拍摄星空尤其是星轨的时候往往需要一个机位放在那里很久,那稳定性就尤为重要啦.
为了防止按快门时的抖动,一般还需要准备快门线,最好是带间隔拍摄的快门线,你也不会想一个多小时每1分钟或30秒按一次吧。。。(当然机内如果有延时间隔拍摄功能就不一定需要了)
然后就是头灯,最好是要有带红光的头灯。一方面红光闪烁常用于求救(如果你去深山老林的话),另一方面红光的亮度远比白光低,在保证照明的前提下也不会让你的眼睛产生太大的负担(在全黑的环境下开很亮的灯瞳孔反应不过来对眼睛不好,另外很亮的光一开一关眼睛需要更久才能适应极黑的星空)。但当时搞笑的是我竟然买成了户外骑行的头灯,这种灯的亮度比正常头灯高好几倍,开了红光都能给队友做照明了哈哈哈。
拍摄地点&时间
拍摄的地点在Point Reyes Shipwrecks,可以直接在Google Map上搜到这个地方,按导航走就能到一个很小的停车场,从那下车很快就能到达目的地。
同时为了能达到图中的效果,我们需要用星空APP看北极星的位置来确定拍摄日期,因为星星是以北极星为中心旋转的。我自己用的是Sky Guide这款APP,App Store上只要2.99美元,非常实惠。
其他
我们在拍摄过程中发现因为旁边水潭的缘故比较潮湿,在拍摄了一个多小时后镜头上开始出现了雾气,之后的照片就越来越不能看了。后来网上查了下起雾之后除了等它消除真的没有很多办法,因为这是因为温差导致水蒸气遇冷液化凝结到镜头上导致的。也就是说相机的温度比外界空气更低(这里讨论的是镜头外凝结水雾),所以感觉给相机套个保暖罩会有一些用(网上其他人也提到过)。
同样原因,在这种湿度大的环境尽量少或不更换镜头,不然cmos上凝结水汽了话,除了回到干燥室内/车内晾干是很难解决的。
拍摄+后期
对于星空这类题材的拍摄,往往都是需要前景背景分别曝光的,否则得到的照片就会是只有星空而前景一片死黑、没有层次。期间就需要保证脚架和球头的位置保持不动,否则会给后期拼接带来更大的麻烦。
由于分开拍摄和后期部分的话比较啰嗦且不直观,我就两方面一起讲啦!
注意事项
拍摄前有一些一定要检查:
- 确保相机防抖关闭;
- 关闭机内降噪;
- 卸掉相机背带,不然风大会吹动它带动相机晃动;
- 周围如果有水,确保不会因为涨潮漫到拍摄位置或者把你困住;
- 最最最重要的是保证存储卡容量足够,电池容量足够,以及设置照片格式是RAW(拍完发现是JPEG的话你就哭吧,后期根本没法调)。
另外拍摄时也要保证:
- 如果要开头灯要征得附近摄影师的同意,不然就毁了别人的照片了lol;
- 不要在脚架附近跑跑跳跳hhh,会导致脚架震动;
最后就是要多穿衣服,一般半夜都很冷。
构图&对焦
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相机的自动对焦不能工作并且LCD也不能看出画面的构图,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使用超高iso最大光圈和较短快门多拍摄几张来确定构图。之后分别在拍摄前景和星空的时候手动对焦直到对象清晰。
比如下图就是 ISO 64000, F/2.8, 2s 拍摄的,虽然画质很差但是后期不会用到这张所以没有关系。
前景
拍摄前景相对来说快很多,不过它需要用手机灯光补光。大概流程就是低iso曝光20秒-1分钟(其实时间长短很灵活,因为主要光线是手机提供的)左右,期间用手机手电筒均匀在前景上打光2-5秒(看结果而定),注意要均匀,否则照片很假。这里不推荐手电筒也是这个原因,大部分手电筒的亮度很高,效果会非常生硬。这里我大概拍了十几张,从中选了6张做中间值堆栈降噪来获得低噪点的前景(参数:16mm, ISO 800, F/2.8, 60s):
然后我们对图片做以下调整:
就能初步得到层次丰富的地景(下图右),可以看到由于6张照片的堆栈,天空中已经隐隐约约出现了星轨了,不过最后他们是会用蒙版擦除的。这里只做了非常简单的对比度,亮度以及鲜艳度的调整,我比较喜欢夜景色调偏紫偏冷,所以把色调往洋红偏了一些使得画面更加生动。
星轨
星轨部分是非常耗时的,主要是因为这一步拍摄的时候需要拍摄一小时甚至更久,另一方面后期需要大量的CPU计算以及占用会大量的内存。
拍摄
想获得星轨是需要超长曝光的,一般来说至少连续曝光30分钟以上。如果是使用传统胶片摄影,那么往往直接使用iso100胶片,小光圈,B门超长曝光一次性完成;而在如今的数码摄影时代,这个方案就显出很多的弊端:
- 数码照相机原理是用CMOS/CCD感光元件接受光线并转化成电信号存储的,但如果长时间不间断曝光会产生大量的热噪声,导致照片噪点非常多;
- 一旦某一刻出现了什么很亮的车灯或者障碍物遮挡,或者参数设置失误,后期是无法拯救的。
对于数码相机,解决方案是多张连续拍摄后期堆栈以减少热噪:
- 拍星轨最容易的就是星星过曝,所以要保证每张照片星星曝光正常,这样最后叠加出来的星轨是有颜色的(黄色,蓝色居多)。判断方法是拍摄完之后100%放大,观察星星是否有颜色,有颜色说明没有过曝。你会发现这样的照片非常暗,但只要星星正常就可以。我使用的参数是 ISO 1600, F/2.8, 16s(这里我并没有用到前文说到的“88原则”,主要是我当时并不知道哈哈哈,并且很多博客也没有提到这个方案,所以这个规则也不是必须的,仅仅作参考);
- 使用快门线设置比如连续拍摄300张,每隔17s按一下快门,快门时间设置为16s,这样能保证快门线有1秒时间成功触发快门并且证拍摄的星轨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连续,算下来就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星轨;
剩下时间就呆在一旁玩玩手机啥的,比较无聊,你也不能干什么。拍完之后就得到了几百张如下照片(RAW格式):
到此为止,拍摄工作算是结束啦!
后期
星轨的后期同样是利用堆栈,不过这次我们使用的是“最大值堆栈”,它的原理是把每张图片最亮的像素点作为输出结果。我是直接拿200张照片合成,电脑的32G内存完全被占满,CPU也是高负荷工作,所以这里对电脑配置要求还是蛮高的,否则会很慢。结果如下:
真的是丑哭了有没有,但是还好我只要天空部分。为了配合地面的颜色,我用Camera Raw做了类似的调色:
然后使用PS蒙版擦掉地面部分并且叠放在地景图层上:
这样初步调整就完成啦!
总体调整
调整完之后感觉还是有些平淡,所以我就针对合成后的图片进行了再调色。这里我觉得色彩不够鲜艳,局部的对比度也有调整的空间,所以使用了Nik Collection 插件集合下的 Color Efec Pro做调整:
- 稍微提升了些色温并且提升了鲜艳度;
- 使用“Contrast Only”调整局部对比度,这个功能比LR/PS自带的对比度调节更加柔和,并且不会破坏原有的色彩层次;
- 使用古典柔焦对天空进行柔滑,让星轨没有那么突兀;
最终结果就是文章开头的那张。